藍瓦白牆,夏日無預警的偷襲。
好熱好熱的這幾天,還是要出門走走,不然小孩真的是在家裡都快把屋頂給掀了。
載奶奶上山泡溫泉,第一次自己開車上陽明山,看到了藍白的林語堂故居招牌就跟老小說:時間還充裕的話,就來這裡走走吧。
山上沒什麼車,很適合我這個罕駕山路的慢行者,大熱午冷水坑的亭子裡都是人,涼風陣陣,原來人都躲在這兒避暑了。
我看書,孩子們玩小遊戲,我們在亭子裡等奶奶。
說說笑笑,時間很快就過去,三點一刻,走,我們去拜見大師。
姐姐說她只知道林獻堂,不知道林語堂。
原來國小課本有介紹板橋林家,所以姐姐才知道林獻堂。
我,我怎麼好像也說不出個什麼生平典故,就結結巴巴說了句:他是相當有地位的文學大師。
一會兒就到了,剛好有團導覽解了我的圍,著長裙的女員,帶著大家由客廳、書房、臥房、起居室一一說起,介紹著先生的嗜好、著作和習慣,時而穿插著先生幽默有趣的生活小故事,引得大夥兒哈哈大笑。
室內不算大,冷氣也不夠強,但三個小鬼也能在女員柔聲卻笑點處處的導覽中,乖巧並興緻盎然地跟著探索回顧。
這白牆裡,那文人的書味與頑童的怡然。
林語堂不只是文學家還是個發明家呢。
展示陳列著他許多的創意手稿,有可以自動擠牙膏的牙刷,還有台依他發明的輸入法所設計的打字機。
我看著泛黃的稿紙上塗寫著京華煙雲的人物關係表,這書就和青春有了關聯。
原來他當初只是想將紅樓夢譯成英文,好讓國際藉此認識中國,譯到半途時決定以紅樓夢為藍本,以民國為時代主軸寫了膾炙人口的京華煙雲。
長袍馬掛眼鏡。
旗袍盤扣胭脂。
那個時代的,文字和風韻都美。
陽明半山腰,停車場在對面,人行道路很狹窄,要小心。
這房子是政府送的,但由林語堂先生自己設計,一進門是個小小的庭園。
外觀走的是西班牙風格。喝過洋墨水的才子,中西交融運用在生活中。
東西是老的的好,這屋裡都保存的很好。
先生的墓就在後院裡,相對於前庭臨著馬路,對著山林的後院別有一番清幽。
不知怎麼的,人間四月天的畫面躍然腦海中,看著雕花欄圍,想像在這山裡的雅境生活。
忍不住在回程車上,一路哼著人間四月天的主題曲:我多麼羡慕你...參考資訊:
在仰德大道半山腰,不要開太快就會看到了。周一休館。平常營業至1700,門票30。
林語堂故居簡介:
這座房子是政府的禮物,由林語堂先生親自設計;這座白牆藍瓦的別墅,以中國四合院的架構模式,結合西班牙的設計取向,融合成現代感與古典美兼具的建築。歐風建築正是他年輕時所夢想的上海樓房形象,而故居的地點則選擇貌似福建故鄉山景的陽明山;在這裡,最讓他欣慰的是,可以聽到親切的閩南話。
他曾經形容這座宅院「宅中有園,園中有屋,屋中有院,院中有樹,樹上有天,天上有月,不亦快哉」,陽台是林先生生前常來的地方;吃完晚飯,林先生最喜歡坐在桌旁的藤椅上,口含煙斗,欣賞夕照沉沒於觀音山際。 (摘自林語堂故居網站)
留言
張貼留言